作者的人生宛如傳奇,從原本普通的商人,偶然見到滿山遍野的美麗罌粟花,受到吸引,就此與這個地區結下不解之緣。此後,他陸續出入大金三角周邊地區,深入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這是一般人難以進入的地方武裝勢力掌控區,非常神秘且危險。他設法結識兩位外界認為的金三角大毒梟: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的彭家聲將軍和第二特區佤邦的鮑有祥司令,卻不是想著要販毒,而是遊說領導者帶頭開始「禁毒」,這讓當地奉行「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生存策略的武裝領導人都覺得啼笑皆非,認為他是個瘋子。但作者的恆心毅力,終於打動了當地的領導和百姓,甚至請兩位領導人簽下「禁毒宣言」,做到連各國官方和相關的國際組織都做不到的事。在短短八年之內,佤邦從原本東南亞鴉片產量最高之地,到二○○六年由聯合國禁毒署認證不再有鴉片種植,達到全面鏟毒的成績。
源自「雙獅地球標月餅」的疑惑
一切的源起,始於作者一九八三年擔任天母獅子會第九屆會長,參與「送炭到泰北」的公益活動。由於正逢中秋節,他在泰國最北邊的小鎮美塞,與緬甸的大其力一河相隔的橋上,買到一個以知名海洛因「雙獅地球標」包裝的月餅,大吃一驚,以為毒品竟如此公然販售,並且價格非常低廉。
賣月餅的小販不過是個十二歲左右的小姑娘,後來才發現一切都是誤會,原來包裝紙下真的是月餅,因為當地過於貧窮,缺乏物資,小販只好從毒品工廠取得「雙獅地球標」的包裝紙,來包月餅販賣。但這也代表當地確實存在著毒品工廠,作者甚至冒著危險進入工廠參觀。也因為這次經歷,他才了解到毒品的暴利,並未讓這個產業鏈下之人都過著富裕生活,依然困窮至極,於是興起探究的好奇心。
散盡家財、妻離子散,義無反顧投入佤邦鏟毒
鴉片的暴利,向來是混亂或衝突地區維繫權力的最佳謀利來源。英國人首先將罌粟引入緬甸北部,但國民黨殘軍的進入則進一步帶動此地產量的上升,後來更成為緬甸地方民族武裝團體重要的養軍收入來源。如此由上至下的結構,讓作者明白必須先接觸當地領導人,才有機會進行禁毒一事。他大膽求見果敢的彭家聲將軍和佤邦的鮑有祥司令,對方不知他的意圖,一度懷疑他的身分,如此冒然的舉動,甚至有可能丟掉性命。但他還是設法說服佤邦領導,取得他們同意,留在佤邦研究毒品問題,期望能找到取代罌粟的經濟作物。
為了投入禁毒,他不顧妻子反對,賣掉臺北三棟房子,籌措一千三百多萬人民幣回到佤邦。還因此引來毒販警告,找到他台北住家恐嚇,妻兒就此遠走美國。他對佤邦的執著,身邊許多人都無法理解,連國家或政府單位、國際機構,都認為他不自量力、多管閒事,可是他依舊義無反顧的投入鏟毒和幫助佤邦百姓轉型。有情治單位想吸收他,也有毒梟高價請他聯絡販毒路線,更有人認為他是毒梟代言人或白手套,這些誤解讓他飽嚐各種苦頭,遭受許多相關單位的刁難和羞辱。
成立「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不可思議的因果輪迴
一九九八年,他成立「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努力讓外界更了解佤邦實際情況和禁毒的決心。但傳統的禁毒手段,如鏟除罌粟、銷毀毒品、拘捕查緝、加重刑罰等,很難根絕毒品,因此採取非常手段,將原本在佤邦北部五大山區世代從事耕植罌栗的貧困煙農,大量舉家遷徙至南佤地區,總計八萬多人。這場大遷移,過程極度艱辛,造成至少三千五百人死亡,作者全程親身參與記錄。
他投入禁毒工作將近三十年,如同走在鋼索般,在各方錯綜複雜的勢力之間穿梭,深入官方和國際組織所無法到達之地。為了募款,親友見他如見鬼般閃躲,但他的母親卻始終支持,連最後的棺材本都拿了出來,直到二○一一年臨終前,母親才坦言外公過去因鴉片致富的舊事,對他說道:「你這輩子是來贖罪的」。冥冥之中,彷彿因果輪迴般,解答了無形中推動他從事禁毒的力量。
但禁毒這件事,從來都沒有真正完成過,佤邦雖已禁毒,但毒品往往會遷至法治不彰的混亂地區繼續生產,更不可掉以輕心。作者目前仍致力於佤邦替代作物的經營,如推廣古樹茶,以茶磚替代白粉磚。並往下紮根,從教育著手,培育佤邦孩童的知識和技能,發願在山區興建一百所希望小學。此外,還計畫推動佤邦的野生動物保護行動,持續進行佤邦的重建工作。
★下附書籍簡介及內頁圖片試閱
摘要
從「雙獅地球標」的月餅,到進入大金三角區域
結識外界認為的大毒梟──佤邦鮑有祥司令和果敢彭家聲將軍
他散盡家財、妻離子散,踏上禁毒生涯的傳奇人生。
作者出入於金三角週邊各國,與金三角最大鴉片生產地的佤邦領導人合作,和美國、聯合國禁毒署等組織打交道。在外界全然不看好之下,佤邦八年達到全面鏟毒的成績。真人實事的不凡經歷。
大金三角區域長期處於動亂和內戰,當地武裝團體奉行「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生存策略,也成為這塊區域難以擺脫的殘酷宿命,百姓只能持續依賴鴉片種植,而陷入無法跳脫的惡性循環中。
作者因行商進入佤邦,偶見滿山遍野的罌粟花,受到吸引,但豐碩美麗的花朵背後,卻是煙農饔飧不繼的困頓生活。他在好奇與不解之下,一頭栽入佤邦,就此踏上「禁毒」之路,幾近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完全改變一生。
他結識兩位外界認為的金三角大毒梟: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的彭家聲將軍和第二特區佤邦的鮑有祥司令,他們對這個來自臺灣說要禁毒的人,只覺得他是個瘋子,明知他們靠鴉片維生,卻偏偏跑來這裡禁毒,還請兩人簽下「禁毒宣言」,聯合國禁毒署和美國相關單位根本不肯相信,反而認為他是毒梟代言人或是海外的白手套,對他百般刁難。他曾遭受毒梟恐嚇、被懷疑是特務,飽受跟監與懷疑,各國官方、國際組織都認為他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但他卻做到了這些單位都難以做到的事。佤邦在短短八年達到全面鏟毒的成績,從原本東南亞鴉片產量最高之地,到二○○六年由聯合國禁毒署認證不再有鴉片種植。
他既非官方,也不屬於任何既有的國際組織,只是單獨一個人,這是他投入畢生心力與之對抗的一場鴉片戰爭,但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戰爭。這涉及到當地複雜的歷史因素、緬甸內戰、政治角力、經濟困境、多元民族等問題,讓這場禁毒之戰極為困難,透過他個人親身的經歷和視角,可窺見反毒難題之冰山一角。
推薦人
李政道(國際血清之父、幹細胞專家)
陳水田(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國寶牛樟芝協會理事長)
馮世寬(退輔會主委、前國防部部長)
陳國霖(國際犯罪組織研究學者、美國羅格斯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特聘教授)
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瑞典資深記者、作家,專研緬甸和金三角問題)
亞當.奧斯維爾(Adam Oswell,澳洲知名攝影師,專研亞洲野生動物貿易和保護問題)
陳文俊(Nicholas V. Chen,IFPEOC律師、帕米爾法律集團(Pamir Law Group)
菲力浦.迪聖道(Philip Diller,IFPEOC國際事務關係顧問、跨文化交流和技術專家)
目次
推薦語: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亞當.奧斯維爾(Adam Oswell)、菲力浦.迪聖道(Philip Diller)
陳國霖推薦序:不折不扣的「金三角先生」
馮世寬推薦序:他是佤族人民的救星
李政道推薦序:讓更多的人活得有尊嚴
陳文俊推薦序:終結人類的禍源
自序
楔子雙獅地球標的月餅
第一章初入佤邦的毒產區
首見滿山遍野的罌粟花,守田民兵開槍示警
罌粟傳入此地的歷史背景
國民黨殘軍進入金三角
毒梟大王昆沙
第二章結識外界認為的大毒梟彭家聲將軍和鮑有祥司令
佤邦聯合軍的起源
緬共解體與對抗昆沙
認識第一特區果敢的領導人彭家聲
與第二特區佤邦的領導人鮑有祥見面
第三章賣掉三棟房子,一頭栽入禁毒工作
帶著一千三百多萬人民幣回到佤邦
住進種植罌粟的農家中
四處明察暗訪
鴉片收購、鴉片稅與海洛因
與彭家聲和鮑有祥溝通簽下禁毒宣言,提出禁毒計畫
第四章成立禁毒基金會,飽嚐苦頭
成立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受到美國、臺灣的海關刁難
遭受毒梟恐嚇
被懷疑是特務、深入牢獄向毒犯打探消息
協助美國學者陳國霖進入佤邦進行田野調查,碰上雨季狼狽不堪
陳國霖第二次進入佤邦,碰上不明人物跟蹤
在相關單位的默許下出入
第五章為了禁毒,八萬多人大遷村
傳統禁毒手段無法根絕毒品
工作夥伴是一頭小毛驢,夜半騎驢幫人接生碰上鬼打牆
預計兩年完成大遷村
遷移過程面臨如地獄般的極度考驗,八萬六千人從北佤遷至南佤
至二○○五年境內完全放棄種植鴉片,共鏟除四六,六七○公頃的罌粟田
第六章不可思議的因果輪迴
景棟暴雨橋斷,回臺籌款兩百四十萬
到處籌款碰壁,母親拿出棺材本支助
母親講述外公的致富過程,告訴我「你這輩子是來贖罪的」
為了讓兒子理解我的工作,帶他走灰色地帶至佤邦,父子和解
第七章納爾吉斯風災與認養孤兒
趕赴受創嚴重的仰光災區
進入仰光災區,處處悽慘如人間煉獄
涉過屍水溪流搶救災民,造成屍毒上身
開著拖拉機去載孤兒
認養三家仰光孤兒院,外號「孤兒大隊長」
受邀至哈佛大學演講
第八章上下一心推動禁毒
尋找替代的經濟作物和謀生方式
發現錫礦,但投資風險大
發現千百年的野生古樹茶森林,古木蘭的活化石
承包一座茶山,學習製茶
在失敗中求進步,建立現代化的製茶廠
尋找銷售通路、建立品牌
成立希望小學
結語:以茶磚替代白粉磚的心路歷程
網路書店連結:
兩岸新聞跨境官網由台灣電子商務協會及台灣跨境通協會 新聞處 © 版權所有
台灣辦公聯絡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遼寧街112號2樓之4 電話 : 886-2-25677396 Emial: bioem899@gmail.com
若您需要與我們在台灣與中國兩地新聞報導及記者招待會規劃可與我們新聞部公關部聯繫。
廠商新聞廣告刊登手機專線 0981-738665 0976-588116 中南部 專屬電話 0901-303-393 蔡小姐
Designed By ezB2B2C